在传统的大学体育学院中,体育特长生的专业通常是“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教学”等等,将足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进行教授与学习,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脚下的路
凭借着近年来足球项目在国内的热度,足球专业已经开始在各所高校生根发芽。
虽然说名为“足球专业”,但是实际上的教学目标,并非是顾名思义的培养职业球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毕竟,国内的校园与职业足球,目前还是两条平行线。
传统的高校体院中,主要有两个专业包含足球专项,分别是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前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体育老师,而后者则是体育教练员或指导员。还有少数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可能就读于其他专业。足球专业实际上就是把就读不同专业的足球专项学生区分出来统一管理。但课程和教学计划与目标基本和原来没有差别。这一措施带来的更加统一和专业化的管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好消息,因此足球特长生的招生规模、考生人数都在提高。但另一方面,因为足球专业本科入学考试的要求越来越高,录取率却在逐年走低。而文化学习与训练比赛的时间精力冲突,则是足球专业考研成功率低于10%的主因。而上述情况,也对足球专业的师资力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为高校教师至少要求硕士以上文凭,所以退役的职业球员们进入到这个体系中来难度较大
专业的文化课程与训练安排按照1:1的比例分配。除了最重要的足球理论,马哲毛概等必修课程,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足球专项的课程,在课程表中通常会以足球1、足球2的名称来表示,其实这并非教材的名称,而是学年或者学期的区别,教学目标与计划呈递进的关系。在足球1开始有较为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随着时间的递进,难度也在逐渐升高,技战术内容也会涉及。
足球专业课以室外课实践为主,室内课理论为辅。当然,这主要还因为足球专业的学生已经设置了一些专门区分出来的足球理论课,并不占用学生的室外实践机会。
个别高校会为足球学院专门申请足球教练员或裁判员培训,并开设足球方面的讲座。但是与社会上的同类培训还是有一定区别。毕竟在学校,学生们都拥有更多的时间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教师们也有条件进行相对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讲解
其他必修课程方面,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也是重头科目。尽管有专门的运动康复系的学生,但是多掌握一项相关技能,对足球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更有利。
文化课程选修方面则是因人而异,有当教师想法的学生多半会选择教材教法与体育游戏方法等能实际提高体育教师上课水平的课程。而倾向于足球教练员的学生更多的会选择常见运动损伤或者心理健康等更能提高带队水平的课程。
未来前景
从上文的中不难看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大学足球专业,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而且,还都是中国足球的那些老毛病。
职业和校园足球的分裂,让所有球迷都分外艳羡日本。想要打通这面墙,对于高校足球学院来说,也是个需要时间的艰巨任务。作为看客,大家理应给予他们一些培养人才的耐心与时间。
但是在学术培养层面,高校则必须重视起来。正如上文所言,“竞训与学习时间的冲突”是专业学生很难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中小学、足校已经越来越严格要求重视“体教结合”的情况下,高校这一次却拖了后腿。
虽然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文化与竞训是1:1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文化课还是很难达标,那么是因为这种安排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最终仍要为竞训成绩让路?还是我们的高校学生,在自律性上,与别的国家的同龄人差距太大?
生源方面,尽管退役球员想进入高校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是除了文化水平受限以外,高校对于有职业经历的球员也没什么需求(不能参加大超),这一状况短期内得到改善的难度还是较大。
由于全日制在校本科学习的要求,也让大部分现役球员没有时间来完成正常的学业,因此职业球员在高校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学校特殊照顾安排其学习时间与考试要求为主。但基本上这些进校的职业球员都有国字号经历,能为这些高校扩大知名度。才会有这些照顾。